2日晚
7點-9點
●女孩到派出所,稱和爸爸走失,并報出了爸爸的電話
●民警幾次聯系女孩父親,他均稱自己工作忙走不開,而后關機
2日晚
9點-11點
●女孩媽媽電話打不通,民警通過警務系統查找女孩媽媽的居住信息,聯系到房東
●媽媽終于趕來,稱女孩是跟爸爸出去玩走丟的,哭訴父親不負責
3日零點
●女孩父親趕到派出所,強調不是自己帶娃失職,是夫妻經常吵架,他已經搬出去住,妻子前一天還報警稱他失蹤了
3日早晨
●民警拿出證據,女孩媽媽承認是夫妻有矛盾,為了讓老公回家,才讓女兒去派出所謊稱自己走失
廈門日報訊(記者王玉婷謝靜 實習生李曉燕通訊員蔡毅堅)小女孩踮著腳趴在派出所值班室窗前,頭上的小辮子有些凌亂,一雙大眼睛下掛著黑眼圈,“叔叔,我和爸爸走丟了,能幫我找找他嗎?”查暫住證登記系統、查車輛管理登記系統、發微博、發朋友圈……民警折騰了一晚上,四個小時后,女孩的媽媽匆匆趕來,“肯定是我老公忙著打牌,才讓女兒走丟的……”母女倆離開一個小時后,爸爸又慌張跑進門,問清事情經過,“唉,什么走丟,是她想用這招催我回家……”
昨日,記者從殿前派出所了解了這一“烏龍”事件背后的故事。
【走失】
找不到爸爸
女孩不急不鬧
2日晚7點剛過,殿前派出所值班室窗前“冒”出個小腦袋,她眨巴眨巴眼睛,怯怯地問:“叔叔,我和爸爸走丟了,你們能幫我找找他嗎?”
以前都是父母找小孩,這怎么來了個小女孩要找爸爸?值班民警仔細看了看面前的女孩——頭上的小辮子亂翹著,一雙小眉毛緊攥在一起,小嘴一撇,一雙大眼睛下黑眼圈烏青。
民警趕緊將小女孩帶進值班室,“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啦?記不記得爸爸媽媽的名字和電話?”
小女孩乖巧地點點頭,“我叫小貝,6歲。”隨后一連串地報出爸爸的名字和電話,“我跟爸爸在這邊走散了,我們幼兒園老師說過,走丟了要找警察,我不記得媽媽的電話……”
看著這個年僅6歲的小女孩如此機靈懂事,遇到麻煩也不哭不鬧,民警摸摸女孩的頭,撥通了她報出的號碼,“請問是李先生嗎,我是殿前派出所民警,您的女兒走丟了……”
【蹊蹺】
父親:我女兒沒丟
母親:她爸爸不負責
不等民警說完小貝的情況,李先生一口打斷,“不可能,我女兒就在家里,怎么可能走丟。”奇怪,這是怎么回事?民警把電話遞給小貝:“你跟爸爸說。”“爸爸……”小貝喊著,李先生才相信民警的話,“我在灌口過不來,小貝不是跟她媽媽在一起嗎?我打給她問問。”民警被搞糊涂了。
幾分鐘后,李先生回電:“她媽媽關機,我這邊有事走不開,我讓朋友過去接。”民警回絕,“必須父母親自來!”苦等一小時,小貝的父母仍未出現,李先生的電話竟關機了。
看看表已經快晚上9點了,民警一邊在查詢系統搜索有限信息,一邊不停刷新剛才發布的微博和朋友圈。終于,民警找到了小貝媽媽的信息,“在殿前居住過四五年,近期剛搬到海滄,她的電話也一直打不通,我們試著聯系下房東。”
當晚11點多,小貝媽媽終于趕來,摟住女兒,放聲大哭:“你爸爸太不負責,丟下咱們不管不顧……”據小貝媽媽說,前一晚,自己在海滄上夜班,回來想補覺,就把小貝交給爸爸照顧。睡醒,家里沒人,“我就想肯定是爸爸帶著小貝出去玩了,我急著上班,也沒注意手機一直沒開機。他老這樣,對待孩子一點都不上心,”說著,又哭了起來,“他一定是急著跑去灌口打牌了,他牌癮大得很……”
【真相】
夫妻越吵越兇
妻子想出“笨辦法”
看到小貝回到媽媽身邊,民警終于舒了口氣。誰知,3日零點,一男子跌跌撞撞跑進來:“我女兒小貝呢?”
聽民警說完幾小時前發生的一切后,李先生跺腳:“這都哪跟哪,我老婆最近幾年就沒上班,專門在家看孩子。我是做工程的,忙,應酬多,她就經常跟我吵架。最近我們越吵越兇,我只好搬出去住,昨天晚上我是真的去灌口見客戶了,”李先生想了想,“這一定是她想的辦法,昨天早上我沒回家,她直接報警說我失蹤了,你們可以問鐘山派出所。”
經過一番核實,真相終于水落石出。3日一早,當民警拿出證據時,小貝媽媽也低頭承認,自己和老公確實發生了矛盾,為了讓老公回家,才想出這么一個“笨辦法”,“昨天下午,我看著女兒走進派出所,我在外面等了半天,也沒看到她爸爸來,我就先回海滄了,直到11點小貝還沒消息,我才慌了……我自己心里苦,不敢跟你們說實話,只希望你們可以找到孩子她爸……”
整整一晚,民警用了各種辦法,打了無數電話,現在,真相終于水落石出,“父母再有矛盾,也不應該把壞的情緒轉嫁給孩子,讓孩子夾在中間受影響。聽到孩子走丟,我們往往比你們更著急,但每天都有太多真正有困難的人,等著我們去幫助,希望有限的警力都可以發揮到‘刀刃’上。”當晚值班民警這樣告訴記者。
【鏈接】
父母有矛盾
別影響孩子
隨后,記者咨詢了本市心理專家,了解“父母之間有矛盾,利用孩子做工具”的行為,將會給孩子、家庭帶來怎樣的影響?
【案例1】
借孩子較量夫妻地位
男孩不認同父親,對母親依賴,以至于用“多動”來吸引母親的注意
心理咨詢師黃毓紅曾經接手過一個被老師投訴,患有“多動癥”的10歲男孩,父母帶他來的時候,一味抱怨孩子性格多動,希望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黃毓紅在對其父母的觀察中發現,表面上恩愛的夫妻,其實暗地里做著地位的攀比。妻子與丈夫公婆同住,她經常當著丈夫、孩子的面,抱怨自己的公婆、做生意的丈夫文化層次低,而丈夫為了維持自己的形象,不當面與妻子爭吵,反而將自己的憤怒,傾倒在男孩身上。他通過不合理的呵斥、拉扯教育小男孩,試圖在妻子面前展示“一個丈夫、父親的權威”,但適得其反,男孩不但不聽父親的話,轉而尋求母親的庇護,母親則利用孩子對自己一邊倒的認同和需要,在夫妻關系中占據強勢地位。
心理咨詢師:長此下去,男孩會更不認同父親,他的生活里會逐漸缺少父親這個“男性榜樣”,小男孩對母親的依賴會加深,以至于用“多動”來吸引母親的注意。如果不停止這種借由孩子展示地位的較量,當孩子成長到青春期時,容易出現更為嚴重的精神問題。
【案例2】
要孩子判斷夫妻對錯
女兒從小見識父母激烈吵架的場景,性格變得有些自閉、情緒不穩
心理咨詢師瞿曄講述了一個很常見的場景:一對婚齡長達25年的夫妻,因為彼此性格強勢,經常發生爭吵,女兒從小見識父母激烈吵架的場景,性格有些自閉。當她長大一些,母親有意無意會把自己對丈夫的抱怨、自己的委屈告訴孩子,而父親,也經常讓她參與到他們的矛盾中。動不動要女兒“評評理,到底是誰對”。
心理咨詢師:其實這么做,只會讓孩子承受巨大的壓力,因為無論孩子支持誰,都會傷害另外一方。而孩子的本心,都是希望父母和好。長此下來,這個小女孩只會更加自閉,情緒不穩,無論在誰面前,都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