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經建成的一期,配備計生站、衛生所、養老服務站、文化活動室、村郵所等
廈門日報訊(記者 曾嫣艷)在大嶝雙滬社區的東北角,雙滬小學的東側,立著四棟風格極具美感的歐式小高層。掛在這個小區東側大門外墻上的八個字,“黨建引領,富民強村”,不僅賦予它有溫度的生命力,也給予它深刻的內涵。
這是翔安區委區政府在全省率先開展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分配、統一管理”模式(以下簡稱“四統”模式)建設農村村民住宅,充分運用現有的法規政策摸索合法合適的新路子,選址供需矛盾突出、群眾基礎較好的大嶝街道雙滬社區作為這項工作的首個試點。
在大嶝街道辦黨工委書記宋淑敏看來,實施“四統”模式結合“空心村”整治,是黨建工作與精準幫扶結合,是探索農村集體發展用地的新模式。“這種新型農村宅基地審批和建設模式,采用節約土地的‘村民上樓’模式,最大限度發揮好農村集體土地的作用,更好地為無房戶提供全新的、現代化的居住環境。”她說,下一步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就地解決退耕退養農漁民的轉產就業問題,有利于化解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的矛盾,真正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小區設立黨員責任崗
“四統房”從打地基到竣工,都在村民們的眼皮底下進行。每天,進來小區“瞅一眼”的村民不在少數。想到再過幾個月,就能搬進舒適的住宅,享受城市社區配套的各種基礎設施,王惠親與兒媳婦樂得合不攏嘴。
風格獨特的建筑,嶄新的門廳,郁郁蔥蔥的綠化……如果說移步換景,令王惠親內心充滿渴望,那懸掛在小區外墻的“黨建引領,富民強村”八個大字及小區內按黨小組劃片規劃的黨員責任崗,則令她激動。這里的一草一木,因為“黨建引領”,煥發著勃勃生機。
“我們的老房子只有一層,一家7口人擠在80多平方米內,門前還有一條臭水溝。”她說,宅基地申請了十余年都沒有獲批,這次主動提出置換“四統樓”,資格審查順利通過后,他們以每平方米2100余元的成本價,分別買下12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的套房。
“為了便民惠民,街道辦和社區專門設立集中辦理點,連申請都很方便。”村民許慶通忍不住接過話茬。他說,復印相關證件連同提交申請,花銷不到10元,辦理地點就在離家不到1公里的地方。
據介紹,雙滬社區目前大部分土地已被征收,僅存少量邊角雜地可供居民建設使用。受規劃控制影響,近十幾年來新批建的宅基地不到十宗,無地建房的無房戶、住房困難戶已累計達108戶。社區中心區域不少舊宅年久失修、房屋破落、人去樓空,形成了“空心村”,影響了社區的整體環境,也閑置了一定數量的土地。
雙滬社區主任許永仕說,街道、社區將村民的訴求結合“空心村”整治,于2012年向區委區政府提出申請,初步提出了節約土地的“村民上樓”模式,變“批地”為“批房”,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解決宅基地問題。沒想到,區委區政府特別重視,派出領導干部入戶調查摸準需求,了解村民成員結構、環境條件,并于2013年形成了初步方案。
目前已經建成的一期,配備計生站、衛生所、養老服務站、文化活動室、村郵所等,每戶建筑面積為270平方米,可解決83戶住房需求,對象是無房戶和住房困難戶。
家門口可實現轉產就業
“一期才剛建起來,不少村民就已經打探,二期什么時候動工。”許永仕透露,剛開始接觸“四統房”,部分村民難以接受,部分村民持觀望態度。因為受農村傳統觀念影響,他們認為個人建房應當獨棟、獨院的,這種創新模式的建房,可能會變成沒有合法手續的“小產權房”,為此社區干部不辭辛勞,逐戶摸底調查、宣傳解釋,促使村民的觀念逐漸轉變,主動提出置換土地的村民越來越多,最終有327戶提交申請。
許永仕指著大門邊“轉產增收創業園”的牌匾說,小區規劃了24家店面,為的是讓“洗腳上岸”的農漁民解決轉產就業問題,引導村民創收,“下樓就是工作場所,既解決住,又解決溫飽。”
大嶝街道還將斥資40萬元,將“四統樓”架空層利用起來,建設黨群服務站,即健身室、兒童閱讀室、讀書角、談心室、南音社等,將黨建服務延伸到黨員群眾的家門口。有了黨建引領,村民信心越來越足。
“四統”模式的實施是由政府主導,規劃、建設、國土、財政、代建、銀行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群眾參與,社區積極配合,在目標一致、思想統一的前提下共同努力才獲取的成功,是體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一個靚麗縮影。
【點擊】
“四統”模式
“四統”模式是指“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分配、統一管理”。“四統”模式的實施是由政府主導,規劃、建設、國土、財政、代建、銀行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群眾參與,社區積極配合,在目標一致、思想統一的前提下共同努力獲取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