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八達的立交連接著廈門大橋。(記者 王火炎航拍器攝) 廈門日報訊 (記者 徐景明)廈門交通,始終扮演著經濟社會發展先行者角色,伴隨著特區經濟騰飛發展,目前廈門已是世界第十五強港,是我國四大國際航運中心之一、全國五大口岸機場之一、東南沿海鐵路樞紐、全國高速路網重要節點,也是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 在新的發展篇章中,廈門是全國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是“一帶一路”陸海樞紐城市,形成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大交通格局,逐步融入世界經濟版圖之中。而對于廈門市域交通來說,也逐步形成了“兩環八射”快速路網體系,正在打造廈門市域的“半小時交通圈”和廈漳泉區域的“一小時交通圈”,成為區域經濟的“領頭羊”。 廈門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交通運輸行業要堅持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和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網絡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綠色化發展,加快各種運輸方式銜接融合,打造現代交通運輸升級版,提升綜合運輸總體效率,在支撐廈門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服務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發揮重要的先行作用。 跨島交通 進出島跨海車道已達32個 發展跨島交通,廈門可謂“敢為天下先”。上世紀90年代修建的廈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1999年建成的廈門海滄大橋,其規模、結構特點,在當時處于全國和亞洲領先地位。二十一世紀,又一波建設高潮掀起:如“四橋一隧”中的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均在2005年至2010年建設,其中,翔安隧道是內地第一條海底隧道;杏林大橋是廈門最長的一座跨海大橋;集美大橋18個月的建設速度創國內外同類橋梁紀錄。 進出島通道建設,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有力推動“島內外一體化”進程。例如,原本被大海阻隔、相對分離的區域,因跨島交通而打通“天塹”,城區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落差正在迅速被抹平。 2016年3月28日,廈門第二西通道主體工程開工,計劃2020年底建成通車;廈門第二東通道,也在積極籌備建設中。這兩項工程,項目完工后,進出本島車道將從32車道提升至46車道,將為跨島發展再添通途。 |
相關閱讀:
- [ 09-01]廈門市部分路段將采取臨時交通管理措施
- [ 08-29]保道路順暢安全隨性 集美重點整治13處隱患路段
- [ 08-26]新華社發文點贊廈門“上天入地”交通體系開啟便捷生活
- [ 08-25]今天晚上至明天凌晨廈門部分道路實施臨時交通管理
- [ 08-25]今晚至明日凌晨廈門市區部分道路臨時交管
- [ 08-18]8月24日至9月6日廈門周邊高速將采取交通管控
- [ 08-17]湖里交警大隊今起啟用交通違法處理微信預約系統
- [ 08-16]廈門交通執法人員堅持文明執法與周到服務 深受旅客好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