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上9.5公里“席夢思”有效解決減震降噪問題 1號線貫穿島內外,途經市區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帶,為了減少地鐵車輛行駛對附近建筑物的震動及噪聲影響,鋪軌工程創新設計了約9.5公里鋼彈簧浮置板結構,約占全線總量比例14.8%。尤其在將軍祠站至鎮海站區間附近密集分布著住宅、學校、養老院等,減震減噪等環保問題更為迫切,在長達4公里的區間內,就有70%的鋼彈簧浮置板結構。 何為鋼彈簧浮置板結構呢?正常的鋪軌結構為鋼軌鋪在軌枕上,等于直接和地面接觸。而鋼彈簧浮置板結構,則是在鋪鋼軌前,先在軌枕里增加一塊鋼彈簧浮置板,相當于在地面和鋼軌之間鋪上了一層“席夢思”,起到了緩沖隔音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地鐵車輛通行時產生的震動和噪音影響。由于增加鋼彈簧浮置板結構,鋪軌工序相對復雜,一天只能完成30米至40米。而正常的鋪軌結構,一天可完成70米至80米。 協調多工種穿插施工 高效推進鋪軌作業 地鐵隧道大部分位于地下,且空間狹小,而鋪軌工程涉及多個工種交叉作業,無疑給施工帶來了諸多挑戰。為了讓地下區間多專業能順利穿插施工,施工單位成立了一級調度室,通過精心組織施工工序,精確到每一天、每一個區間、每一個時間順序、每一個空間順序,從而強化了工序之間銜接的緊密度,實現了鋪軌施工的最優秩序。 同時,為了提高鋪軌效率,全線設置了鎮海路站基地、湖濱東路站基地、高集明挖段基地、集園海堤路基地、軟件園站基地、廈門北基地共6個鋪軌基地,同時采用軌排預制工藝,有效縮短了鋪軌工期,確保了1號線工程“軌通”高效完成。 【鏈接】 國內首次系統性應用BIM技術 廈門地鐵提升近30%工程速度 BIM即為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維數字技術為基礎,集成了建筑工程項目各種相關信息的工程數據模型。 廈門地鐵是國內首個在工程建設“全線路、全系統、全過程”系統性地應用BIM技術應用模式的地鐵工程。2017年6月7日,中國軌道交通領域第一個經過工程實踐檢驗的建筑信息模型地方性技術標準――《廈門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階段BIM模型交付標準》通過了專家評審,升級為廈門市地方標準。 BIM技術如何在廈門地鐵建設中發揮創新作用呢?廈門軌道交通集團建設事業總部計劃統計專業經理魏錦介紹,廈門地鐵從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到運營維修階段都很好地應用BIM技術探索創新模式,讓地鐵工程先在電腦屏幕上通過立體呈現、精確計算、靈活設計,大大提高設計和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做到了省時、省力、省心,提升了近30%的整體工程速度。 設計階段 實現車站閩南“厝”型人字梁設計 在設計階段,很多復雜的工程設計都離不開BIM精確計算和靈活設計。例如,在車站閩南“厝”型人字梁設計時,就是通過BIM來實現。車站站廳層高是固定的,單靠常規的計算進行設計,可能耗時長,精確度低,還有極大可能出現“厝”型人字梁設計圖“流產”或“難產”。 此外,BIM可減少設計返工與施工中的設計意圖曲解,通過各專業模型之間的碰撞檢查,提高設計質量。例如,利用BIM技術進行管線綜合優化設計,24個車站合計解決了10113個管線綜合設計問題。 施工階段 可通過手機直觀掌握施工要點 在施工階段,BIM技術利用模型可給出優化過的施工圖紙,模擬機電設備安裝順序,模擬管線安裝順序,避免安裝錯誤,提高機電安裝設計的準確度和效率。此外,通過BIM建立起應用管理平臺,可提高項目管理水平。例如,每天要干什么活、派多少人、去哪里、如何分工、要帶什么設備材料等,都可通過應用管理平臺實現統籌和安排。 有趣的是,使用BIM技術還能實現工程可視化,讓施工人員通過手機直觀看到如何施工,掌握施工工序、技術要點、完成施工要求等,大大提高了多個工種之間的溝通效率。 運維階段 項目信息集成系統 實現故障應急處理 在運營維修階段,通過BIM模型建立起項目信息集成系統,對地鐵“全生命周期”內的數據信息能實現共享和監控,就像一個目錄索引,既能對故障進行應急處理,還可實現查詢重要設備的維護與各項信息、資產信息管理、機房設備查詢與維護、查找故障控制設備等。例如,某個車站天花板漏水了,只需打開數據庫,就可迅速查到設備的制造單位、維修單位、維修人員等相關信息,及時處理故障。 |
相關閱讀:
- [ 01-04]廈門地鐵1號線與“電”有關的那些事 讓地鐵跑起來
- [ 01-04]廈門地鐵開通公交線路調整了 站牌卻沒及時變
- [ 01-04]列車像開在沙發上 廈門地鐵機電建設工藝“暗藏玄機”
- [ 01-03]廈門地鐵開通后的首個工作日 共享單車成換乘主力
- [ 01-03]廈門地鐵通過首個工作日“小考” 早高峰有13696人乘坐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