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隧道檢查運動量占朋友圈封面 時間回到2014年4月,地鐵1號線正式開工。從這一天起的無數個夜晚,從塘邊站到杏錦路站10多公里的路段,時常能見張文輝的身影。 輪到他值班,晚上七點多,吃過晚飯,他戴上安全帽、穿上雨靴、拿著手電筒就下了隧道,檢查重點工點。 從豎井下到地下30米,有10層樓那么高,張文輝一個點一個點挨著走,一個晚上光豎井就要上上下下五六趟,回到家已經是凌晨兩三點了。 張文輝給記者算了一下:從2014年4月開工到2016年5月軌通,一共25個月,以平均每天走2個豎井算,一個月就走60個豎井,兩年多下來就走了1500個。豎井一來一回,相當于20層樓,走1500個豎井就是30000層樓,也就是9萬米。“地鐵人在朋友圈的步數都很高,很多時候我都是占據朋友圈的封面。”張文輝負責的高高區間,還有一段下穿鐵路段的55米雙線,因隧道地質為上軟下硬的地層,遇水易軟化,地下水豐富,鐵路范圍無法降水施工,只能依靠采取洞內引排水和注漿加固措施。 “工期很緊,經常要熬通宵。為確保2015年2月4日福廈鐵路動車進島和廈門火車站春運,那段時間吃住都在工地,晚上就住在工地板房。”張文輝說,“終于在2015年1月底前,完成了該段鐵路正下方隧道二次襯砌,從而保障了動車按期安全運營的預期目標。” 協調交通疏解保證市民路面通行 張文輝是江西人,修過地鐵、建過公路,也打過隧道。2012年2月初,從廈門軌道交通集團成立之初他就來到廈門,成為工程部的一員。 2013年10月土建施工招標后,他成為軌道1號線項目經理,主要負責地鐵1號線土建三標段塘邊站-杏錦路站地鐵建設管理,協調征地拆遷、綠化遷移、管線遷改、交通疏解、圍擋施工都要管。 “地鐵開工前要籌劃的工作很多,前前后后準備了兩年,單單是市民看得到的交通疏解就是個大項目。”張文輝說,為盡可能減少車站建設對道路資源的占用,大部分位于十字路口的車站采用“明挖法結合局部蓋挖”的施工方法,在十字路口利用較短的時間建設完成蓋板,恢復既有的交通,以減輕對現有交通的影響。 與此同時,為了保障市區主干道的交通出行,還有部分車站采用半蓋挖施工法,這比明挖車站施工期長6個月以上。 張文輝介紹,半鋪蓋法就是在地鐵工地上方做一個蓋板,供機動車通行。同時地鐵也在蓋板下緊張地進行施工。通過這種方式,在道路比較緊湊路段可以讓出約兩個半車道的道路資源,緩解施工對交通帶來的壓力。 |
相關閱讀:
- [ 12-18]省重點項目進入沖刺階段 廈門一批地鐵出入口年底將開通
- [ 12-09]廈門地鐵3號線再傳捷報 首個盾構區間雙向昨日貫通
- [ 12-07]廈門地鐵2號線首列車輛下線 最高運行時速80公里
- [ 12-07]地鐵2號線列車中旬抵廈 車廂外觀設計由市民選出
- [ 12-06]地鐵2號線首列車下線 預計本月中旬運抵廈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