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建設,應結合慢行系統 民盟提案建議地鐵2、3、4、6號線建設之初,預留自行車系統停放用地 廈門地鐵1號線一批出入口附近,目前暫時未預留自行車停放處。(資料圖)記者陳理杰攝 海西晨報訊 (記者 雷妤)廈門地鐵1號線開通已1年有余,許多廈門人的出行方式就此改變。 “我每天騎共享單車到地鐵站,既鍛煉身體又節約時間。”市民小謝家住園博苑附近,這一年來,他習慣了“自行車+地鐵”的組合出行方式。但他也發現,雖然地鐵出行更方便了,但周邊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以自行車停放來說,有的站點沒有規劃公共自行車接駁,有的沒有預留自行車停車位”。 自行車作為最主要的公共交通接駁工具之一,未來將是接駁市民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環節。對此,民盟廈門青年委副主委陳柏延建議,在地鐵2、3、4、6號線建設之初,就應預留自行車系統停放用地。 現狀 站點周邊缺乏單車停放區 “地鐵1號線開通后,我們發現站點周邊為自行車預留的場地并不多。”陳柏延告訴記者,只有部分站點的出口旁有預留不到15㎡的自行車系統停放場地,位置非常小,僅能容納10輛左右的自行車。 在他看來,即便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遇到發展瓶頸,未來它也可能以新面貌進入市場,但并不妨礙政府部門提前對公共自行車系統場地進行規劃。 記者昨日走訪地鐵1號線沿線站點也注意到,在呂厝、烏石浦等站附近,雖規劃了停車位,但位置狹小,早晚高峰期出現停放雜亂等問題。公共自行車站點距離地鐵站點較遠,如烏石浦站附近就有4個公共自行車站點,但都與地鐵站點有一定距離,無法實現無縫對接。 建議 應預留自行車停放用地 “無自行車安全停放區域而產生的供需矛盾,將和如今汽車無停車位一樣集中出現。”陳柏延猜測,地鐵人流將在五年內達到規劃數量,隨著地鐵出行人流的大幅度增加,出行方式將逐漸從自駕車出行轉換為“自行車+公共交通”出行。 他表示,對此,民盟已形成提案進行建議,地鐵站點周圍按200㎡、可停放300輛自行車的規模規劃預留,此舉或將成為廈門文明城市的亮點。陳柏延說,不用擔心單車數量還達不到市場需求,只有先預留空間才能有更多的市場發展,甚至還可把預留空間建設為地上或地下停車位。 陳柏延說,為保障市民的安全出行,增加地鐵接駁的便利性,更能提升地鐵上座率,建議有關部門盡快針對已開通和正在設計、施工的地鐵出站口設置城市自行系統,包括路網系統、安全標識系統、管理系統,以滿足市民的出行接駁需要并進一步提升廈門現有的慢行系統。 |
相關閱讀:
- [ 12-31]廈門地鐵1號線昨迎“周歲” 全年4150萬人次乘坐
- [ 12-29]廈門地鐵4號線首條盾構區間貫通 首個車站順利封頂
- [ 12-28]救助市民400多人 廈門警方上午發布地鐵警務工作數據
- [ 12-28]地鐵2號線首批列車昨抵廈 最高可載客2062人
- [ 12-27]地鐵2號線首批列車上午抵廈 滿載時可同時容納2062人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