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周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2020-03-03 11:06 來源:集美報 責任編輯:李霖 我來說兩句
圖四:熒光夜跑等具有集美特色的人文活動豐富居民生活。(林志杰 攝) 核心氣質 始終與嘉庚精神水乳交融的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成為集美新城的核心氣質和獨特競爭力,反哺了奮斗的力量,推動著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 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 一波波城鎮化浪潮背后,很多學者開始反思,在充滿激烈競爭的城鎮化巨變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窠臼? 從醞釀規劃,到全面建設,集美新城自起步開始,決策者和建設者便深深明白,唯有于歷史大坐標中解讀自身價值和成長基因,詮釋內在發展邏輯,挖掘與眾不同的差異化特質,才能在澎湃的時代發展大潮中,保有城區核心氣質和競爭力。 集美新城的核心氣質是什么?如果說,新城籌建初期,廈門的城市決策者還在規劃圖紙中孜孜以求,要將這種氣質融入新城土壤;那么現在,歷經十年打磨,即便是初次走進新城的人,都能很鮮明地感受到這種獨特氣質與韻味。那便是始終與嘉庚精神水乳交融的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這種精神與文化,融入了人文新城的每寸肌理。 從一片荒野中崛起的集美新城,是有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的。 一個世紀前,被毛澤東主席贊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在故里集美,傾資辦學,建起集美學村,成為我國近代教育體系的縮影。 一個世紀后,從百年學村到現代新城,嘉庚精神依然熠熠發光,點亮人文集美的“靈魂”。嘉庚先生這一生,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活動諸方面大成,形成的一系列愛國、忠公、誠毅的高貴品質和崇高精神,書寫在新城的每個角落,融入人們的日常。 走進新城核心區,沿杏林灣沿岸前行,舉目所望,閩南式屋頂、西洋式屋身,中西合璧的嘉庚風格建筑樓群成為獨特而亮麗的風景。許多專家學者來到這里,忍不住感慨:在很多城市“千城一面”的尷尬境地中,集美新城卻具有極高辨識度,每處標識都在講述嘉庚精神的現代故事。 總建筑面積50多萬平方米的六大公建——誠毅圖書館、誠毅科技探索中心、誠毅書城、嘉庚藝術中心、集美新城商務中心、集美新城市民中心,均以嘉庚風格為主調,融合當代藝術重組創新,完美融合于現代城市空間之中。 環杏林灣景觀帶的親水棧道,幾座小島之間的石橋,均用閩南石材鋪就,與當年陳嘉庚先生建學校時就地取材和保持閩南建筑風格的做法同出一轍。 新城核心區路網中,10多條道路,有不少彰顯著集美學村嘉庚文化特色,如誠毅大街、明盛路、立德路、立功路、立言路。穿越集美新城的地鐵1號線,列車組命名為“嘉庚號”。 集美塔作為人文展覽館正式開館,熒光夜跑、“云上”馬拉松等具有集美特色的高規格品牌人文活動豐富居民生活;吉尼斯世界紀錄全球最大室內馬戲場館靈玲國際馬戲城、保利院線廈門嘉庚劇院、全國首個“中國航天科普體驗基地”誠毅科技探索中心、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當代攝影藝術機構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國內首個音樂產業綜合體星巢越中心等文化演藝項目相繼落成營業,集美新城正在成為“廈門城市演藝中心”。 “學在城中,城在學中。”新城不斷弘揚嘉庚精神,興師重教,建立起從幼、小、中、職到大學的完整教育體系,匯聚起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科院稀土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地質研究所等眾多公共科研機構。文教區15萬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為集美新城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這片嘉庚故土,精神的力量被不斷升華,這里延續的不單單是嘉庚風貌建筑,“一精神三文化”(嘉庚精神和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的寶貴財富和時代價值被不斷發掘、弘揚。開展嘉庚精神宣傳月、嘉庚文化周等一系列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弘揚嘉庚精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創作電影、電視動畫片、廣播劇、歌曲、交響合唱、音樂劇、有聲繪本等嘉庚主題文藝作品,出版闡述嘉庚精神、講述嘉庚故事的書籍,在這里,嘉庚精神匯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種精神,反哺了奮斗的力量,推動著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 新的征途 集美新城建設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跨島發展”的囑托,以新思想、新理念指引新城建設,以創新驅動為支撐,以新擔當、新作為推進高質量新型城鎮化,朝著建設“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目標加速奔跑。 于萬米高空,再俯瞰廈門。 夜間,衛星圖上,星星點點的燈光環繞海灣遍布島內外,萬家燈火璀璨。 跨島發展,對廈門這座先鋒之城而言,是“總抓手”,是“金鑰匙”,環繞海灣的絢爛燈火是這一戰略實施成效的最直觀例證。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藍圖,廈門以“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原則縱深推進跨島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島外新城組團式規劃建設,城市承載功能、綜合實力、國際影響力、區域輻射帶動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從握緊的拳頭,舒展為伸開的手掌。島外各個新城快速崛起、蓄勢待發,讓廈門城市格局從過去局促的本島沿著“掌心”海灣延展而開。身為排頭兵的集美新城,作為其中典型范本,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廈門的具體實踐和鮮活案例。 “海島型城市”格局正在迅速改變,以大廈門灣區聯通世界的新格局已然到來,但廈門人跨島的腳步并未停止。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昌升,于歷史縱深處,不斷為廈門謀求爭先進位的發展新思路。他多次帶隊深入集美新城考察調研,解決具體問題。他諄諄提醒新城的建設者,跨島發展戰略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城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歷一個動態演進、發展完善的過程。必須始終為了人也依靠人,堅定人的城鎮化這個核心,加快集聚新城的人氣商氣;必須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以“一刻等不得、一刻慢不得、一刻耽誤不得”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大的合力,推動新城建設取得更大突破,奮力續寫跨島發展新篇章。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說:“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今天的集美新城,已經進入深化產城學人融合、提升城市品質的新階段,以城興業、以產促城、產城融合,既立足當前又適度超前,既高標準建成又要高水平管理,既關注城市建設又要聚焦人的全面發展。集美新城片區指揮部聚焦抓建設、強招商、促征拆、聚人氣等重點任務,拓展發展空間,帶動杏林老工業區改造提升,加快推進新城高質量發展。 今天的集美新城,吸引力、凝聚力、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強,愈加完善的商業、學校、醫療等公共配套布局和愈加美好的宜居宜業環境正加快聚攏人氣商氣;率先在廈門發展夜游經濟,正系列推出水舞秀、“新城之眼”、“科探奇妙夜”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夜間文化旅游項目,滿足群眾更高層次的夜間消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在這里,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營商環境。 今天的集美新城,正在成為高新高端產業、“三高”企業騰飛的寶地。機械裝備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與旅游業、商貿物流業等產業鏈群,正推動構建以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描繪出高質量發展的“集美篇章”。 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核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集美新城建設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新時代新城建設,以創新驅動為支撐,以新擔當、新作為推進高質量新型城鎮化,朝著建設“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目標加速奔跑。 向海而生的集美新城,正以直視無前氣吐虹的探索實踐,向世界講述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崛起之路…… (記者:江曙曜 詹 文 陳季玉 通訊員:方碧勇 來源:集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