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閩南粽子里的傳承交流融合故事
2024-06-10 08:43:49?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何芝驊(左一)教臺胞包粽子。(記者 林銘鴻 攝) 臺胞何芝驊 學母親包肉粽 口口是團圓味 翔鷺社區臺胞助理何芝驊客串了一回“粽子課”老師。6月7日下午,湖里區舉辦臺商聯誼會迎端午節的聯誼活動,何芝驊受邀教在廈臺胞包粽子。她沒有“教案”,神態自信從容:“我12歲時就在母親身邊學包粽子,到現在,包了快50年啦!” 何芝驊出生在臺北,她的父親祖籍山東青島,母親的祖輩來自泉州。“媽媽說,她小時候家里窮,飯都吃不飽,更別說包粽子。”何芝驊回憶,母親結婚后,才從鄰居那兒學習如何包粽子。 何芝驊說,“媽媽牌”粽子很講究,米要泡、要炒,口感更軟糯;調料有紅蔥頭、醬油、五香粉等;包好的粽子用水煮,粽葉香味更濃郁。 彼時,小小的何芝驊就守在母親身旁,學習包粽子。1999年,何芝驊丈夫的公司在廈門設廠,她隨丈夫來廈居住。現在只要有機會,她就會在端午期間包粽子,自己吃、送親朋。 何芝驊坦言,盡管在大陸吃了許多不同風味的粽子,她還是最青睞“媽媽的味道”。“這是維系宗親情感的傳統習俗。”她說。如今,母親年紀大了,自己從她手中接過接力棒,只要回臺灣,就會包粽子,把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一口粽子,是兒時的回憶,更含著幾分故鄉的滋味。 來廈二十多年,何芝驊發現,兩岸習俗相同,有著共同的文化傳承——不僅是粽子制作方法大同小異,端午節賽龍舟、掛香囊、立雞蛋等習俗也都是一樣的。“希望年輕一代繼續傳承和發揚傳統習俗。”她說。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