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 人體的血管分布,好比成千上萬條馬路,一旦遇上“堵車”,后果很嚴重。李女士是一位糖尿病患者,最近她就因為血管“堵車”走路一瘸一拐。醫生提醒,血管病特別“青睞”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及時處理,嚴重時甚至要截肢。 長期高血糖,血管變狹窄 61歲的李女士患糖尿病多年,最近雙腿時常感覺麻木,走路一瘸一拐的,還有些疼痛。上周二體檢發現,她的下肢血管非常狹窄,醫生建議其趕緊治療。據接診的中山醫院血管外科黃小進主任介紹,糖尿病患者出現血管病變最早期的癥狀往往是麻木,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疼痛、跛行,隨后缺血缺氧加重,逐漸出現潰瘍,最終壞疽、截肢。 陳老太也有糖尿病,但她的情況比李女士嚴重多了。2個月前,她右腳漸漸浮腫,所有的鞋子都穿不上了。上周,她的腳趾頭開始潰爛,社區醫生讓她到中山醫院就診。入院檢查發現,其右下肢血管已經部分堵塞。傷口門診治療師為其緊急清理傷口,隨后,血管外科迅速為其疏通血管。 血管“堵車”,放支架疏通 血管是人體的生命通道。糖尿病患者腿部血管阻塞,要怎么疏通呢?黃小進介紹,醫生可借助血管造影找到“塞車路段”,在患者大腿根部開一個針眼,將細細的導管絲通到堵塞的位置,用小球囊將狹窄的血管撐開,再放入支架加固血管壁,從而疏通血管。這是一種介入治療,屬于微創手術。李女士和陳老太上周接受介入手術治療后,目前癥狀都已顯著改善。 延誤治療有截肢風險 黃小進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下肢麻木、刺痛、腳底下有踩棉花感,或出現足部發涼、皮膚發暗、色素沉著、下肢行走間歇性疼痛、夜間疼痛等癥狀,就要想到是否糖尿病導致了血管病變。 “一旦檢查發現下肢血管嚴重狹窄或閉塞,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能有效降低截肢風險。如果發展到皮膚潰爛或感染才來治,效果會大打折扣。” 回社區康復可避免復發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是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給患者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負擔。隨著“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的完善,醫院與社區的銜接越來越密切。黃小進建議,重癥糖尿病患者在大醫院治療后要及時回歸社區,由社區健康管理師回訪病人,規范監測血糖,避免復發,一旦發現皮膚破潰以及血管病變,及時轉診到大醫院根治。大醫院傷口治療師專業治療傷口,血管醫生行介入手術微創疏通病變的血管,使糖尿病足盡早愈合,避免截肢的風險。 |
相關閱讀:
- [ 03-20]福建省試點“醫療支付一卡通”改善就醫體驗
- [ 01-23]廈醫保省外一站式結算醫院將增加 目前有京滬12家
- [ 01-23]赴京滬就診可就地報銷引關注 有疑問可撥打12333
- [ 01-23]省外就醫未必非得當地報銷 有疑問可撥打12333咨詢
- [ 01-22]廈參保人在京滬住院可當場報銷 目前僅限12家醫院
- [ 01-22]廈醫保率先實現異地就醫 市民京滬看病可就地報銷
- [ 01-22]廈門參保人在上海實現首例醫保省外就醫一站式報銷
- [ 01-21]在廈參保患者省外就診可就地報銷 京滬12家醫院成試點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