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綜合管廊堪稱巨無霸,人可以在里面隨意走動
東南網8月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泓)電網、市政等路上密密麻麻的井蓋口,不斷挖開修、修完又挖的“拉鏈路”,一到下雨天就難以排水的低洼地帶,管道們不斷修修補補的地下世界,讓市民頭疼,也讓管理單位頭疼。
不過,廈門已建成及正在建設的地下管廊,將解決地下管道、電纜們的“居住”問題,更能大大提升城市防洪排澇功能。在5日由住房城鄉建設部組織在廈門召開的推進城市地下管廊建設工作座談會上,來自全國多地市代表考察了廈門地下管廊建設,并紛紛點贊。
預制拼接技術 全國領先
已經按照標準造好的管廊,運輸到安裝地點,只需拼接起來,就完成了初步的設置。
這就是廈門地下管廊建設,特有的預制拼接技術。導報記者日前在大嶝機場建設現場看到,已經有不少地下管廊拼接完成,這樣的工序將比傳統方法大大節省時間。
這樣的方法,獲得了住建部領導的點贊,認為廈門在管廊建設中,形成了規劃有統籌、建設有標準、管理有制度、資金有來源、運營有保障的廈門模式。
作為全國首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目前廈門已經投入使用干線、支線綜合管廊24.58公里、纜線管廊50.46公里。而到2030年,翔安新機場片區、馬鑾灣片區、軟件園三期、環東海域東部新城等多個片區將建設干支線綜合管廊約152.8公里。
而且,在全國范圍內,廈門率先頒布地下管廊管理辦法、率先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入廊收費制度、率先采用大規模預制拼接工藝、率先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率先將弱電管線融入地鐵現有斷面空間、率先將雨污水重力流納入地下綜合管廊。住建部領導稱贊。
在今年5月份專家對第一批試點城市進行的年度績效評價中,廈門排名第一,獲得了專家的點贊。
需要維修,只需進入維修通道
地下管廊到底長什么樣?按照功能的不同,地下管廊有大小之分。大的可達8米高,可以開車,小的3米左右,可以在里面輕松行走。
比如翔安機場道路的地下管廊中,分為市政艙、燃氣艙、高壓艙等,寬度可達十余米。不同區域的地下管廊大小不同,但功能大同小異。
其實,就像是一個管道、電纜們的集體宿舍,燃氣艙里“住著”燃氣管,高壓艙里埋著供電電纜,市政艙里熱鬧一些,底層“住著”污水管,上層則是給水管、再生水管等,并且有足夠空間的維修通道。
通過把這些管道、電纜集中到地下管廊這一“集體宿舍”中,一旦需要維修,維修工人只需下到維修通道里,就不需要再把路面挖開。而且,還能增強排污能力,對于降水量多的廈門來講,也能提升防洪排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