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 余建平) 十幾年時間,廈門人口從100多萬,增加到400多萬,增值的部分是“新市民”。 面對高企的房價,新市民力不從心,怎么辦?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趙燕菁,提出了“先租后售”的保障房制度,將租金作為按揭,讓在廈門服務多年的新市民擁有房產,實現“中產階級”的蛻變,并隨之實現勞動力“資產化”。 它是副作用小、受益面大的“特效藥”,在當前經濟急速下滑,高庫存、高杠桿、高過剩的背景中,財政和貨幣政策“常規藥”同時失效的經濟環境下,可以成為供給側的速效強心劑。 昨日,導報記者專訪趙燕菁,聽他講述“先租后售”的奧秘。 人物名片 趙燕菁,2004年至2014年,任廈門市規劃局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中國住宅研究會社會經濟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2015年8月,卸任廈門市規劃委員會主任職務。次月,受聘為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經濟學院和王亞南經濟研究院的“雙聘教授”。 現狀調查 不少“新市民”在廈買不起房 五年前,大專畢業的柯茜隨男朋友從西安來到廈門,有了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愛的工作,柯茜以為幸福就要來了,但沒想到,房價拼命漲,攢錢買房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在趙燕菁眼里,像柯茜這樣的人,正是未來的社會基礎,也就是“新廈門人”。 所謂新市民,是指以農民為主體的,包括新進入就業的工人、技術人員、公務員、退役軍人等,在城市有相對穩定就業卻沒有自有住房的社會群體。 趙燕菁說,上世紀90年代末,廈門人口100多萬,如今廈門人口400多萬,多出來的就是新市民,他們的住房需求構成了所謂“剛需”的主體,是當下供給過剩的經濟周期里,可以創造巨大有效需求的群體。“但現實是,沒有符合這部分需求的住房供給,每平方米動輒幾萬塊的房價,把巨大的需求擋在門外,新市民不僅沒有成為經濟的動力,反而成為社會不滿的主要來源。”在趙燕菁看來,如果能設計出一套見效快、受益廣、規模大同時又不會進一步導致產品庫存和金融杠桿加大的住房制度,就可能激活巨大的消費潛力,減少高密度就業產業,比如建筑、制造業等就業崗位的人員流失。 |
相關閱讀:
- [ 07-29]廈門興起在線短租 出租房屋“長改短”收益翻一倍
- [ 07-13]房客扮房東在網上發布租房信息連騙6個人 四個月得手五萬元
- [ 05-19]一套房子租給了9個人 女子發布虛假租房信息詐騙
- [ 05-08]租房給他人開設賭場 廈門一房東獲有期徒刑八個月
- [ 04-30]丈夫去世女子欲獨占廉租房 和公婆打響“爭奪戰”
- [ 04-26]廈門一男子殞命出租房 疑似燒炭自殺尚未發現遺書
- [ 02-25]廈門節后租房單間小戶型走俏 有人節前就下定
- [ 01-21]閩不再新建公租房 廈門今年適度加大商品住宅用地供應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