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前后的鼓浪嶼景色
老照片里的教堂(杜嘉德紀念堂,現林屋)
板球場(現人民體育場)
從廈門峰到鼓浪洞天下的寺廟(日光巖寺)
?
廈門日報訊(記者 黃曉波鄔秀君)說鼓浪嶼是“世界的鼓浪嶼”,從下面這件小事可見一斑:不久前的鼓浪嶼2016夏季希臘音樂周上,被譽為希臘“文化使者”的著名女中音歌唱家Alexandra Gravas登臺獻藝,雙語《茉莉花》引來全場掌聲雷動。演出之余,Alexandra Gravas驚喜地發現,她的聲樂老師——定居倫敦的聲樂教授駱秀端,就是一位出生于鼓浪嶼的馬來西亞華僑之女。在Alexandra Gravas的熱心撮合下,駱秀端教授目前正與廈門文史作家“熱線聯系”,共同挖掘鼓浪嶼聲樂方面的史料,相信不久后就會有更多的“傳奇”浮出水面。
作為一處形成發展于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與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鼓浪嶼與南洋、歐美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厥装倌旯睦藥Z,“世界”在這里聚焦,又從這里輻射出去,不論是文史資料還是人脈關系,鼓浪嶼的痕跡遍布了大半個地球。
“鼓浪嶼的‘國際性’如此深厚,關于她的研究,更應置于國際化的視野下?!笔猩缈坡擖h組書記、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主任周旻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鼓浪嶼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國際學術力量的關注。
大英圖書館挖出鼓浪嶼史料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歷史學博士David Woodbridge是近年來潛心研究鼓浪嶼的外國學者之一。
2015年4月,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所出的學術期刊《鼓浪嶼研究》首期刊登了David Woodbridge博士的英文文章《鼓浪嶼歷史——早期洋人居住的相關資料》。這篇文章的成形要追溯到2014年夏天,那時,主攻遠東近代史方向的David作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周寧教授的博士后訪問學者,正在考慮博士后論文方向。在周寧教授的引導下,David漸漸和研究中心有了接觸。有一天,周旻和《鼓浪嶼研究》編輯部主任詹朝霞對David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雙語游說”:“不妨‘一粒沙里見世界’,考慮鼓浪嶼這個方向吧?!?/p>
選題是什么?從哪里切入?起先,對鼓浪嶼并不熟悉的David一頭霧水,打算拒絕,研究中心的學者們卻用一番話打動了David,“你在英國,一定能找到許多有關鼓浪嶼的史料。你可以回去搜索査找,先進行一手文獻挖掘整理工作。”
“中國東南角一個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竟能夠在英國找到史料?”David將信將疑地同意了。果不其然,David利用暑假回到英國,很快就在大英圖書館和英國國家檔案館里查找到許多關于鼓浪嶼的史料,包括大量當年住在鼓浪嶼上的英國傳教士手書信件、“琴島日志”。沒多久,這篇主線在于分析鼓浪嶼為何成為當年洋人定居首選地的《鼓浪嶼歷史——早期洋人居住的相關資料》出爐了。通過這次經歷,David深感鼓浪嶼不平凡的歷史價值,持續保持著對鼓浪嶼的高度關注,先后發表了《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n Gulangyu》(《鼓浪嶼國際社區》)、《The Amoy Boycott,1921-1922:British Perspectives》(《英國視角下的1921-1922廈門抵制運動》)、《Timeline of the British Presence in Xiamen》(《英國與廈門往來大事記》)等文章。
年輕留學生給鼓浪嶼研究帶來活力
不少年輕的外國留學生也點燃了對鼓浪嶼的熱情,令研究更添活力。
2014年夏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的奧地利留學生Manuel Rigger在德國查找到大量早期的德國與鼓浪嶼關系的文獻資料。受到啟發的Manuel Rigger在仔細辨析和深入研究這批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寫就自己的碩士論文《German Invoevement in Xiamen After the First Opium War 1842-1917》。
廈門大學中文系的匈牙利留學生Sebestyen Hompot更是厲害:精通中文的他選擇了當年誕生于鼓浪嶼的閩南白話字(一種用羅馬拼音字母來書寫閩南方言的拼音系統)作為研究方向,并用中文發表了《漢語拼音化與鼓浪嶼關系初探》一文。
“我們試圖通過國際學者的介入,讓國際視野與本土視角相結合,不斷推進有關鼓浪嶼的研究,最終讓‘鼓浪嶼學’這個概念能夠真正成立?!敝軙F介紹,眼下,包括在廈門大學執教的美國學者Chris White博士,以及荷蘭、日本等地的多位學者,也都已參與到鼓浪嶼的研究當中,而且通過這些學者各自的圈子,又可以接觸到更多對鼓浪嶼研究有興趣的外國學者,一個“國際化視野下的鼓浪嶼研究體系”正逐漸成形。
【原聲】
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李欣:
鼓浪嶼的史料散落全球,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向廈門贈送的一批館藏鼓浪嶼1880年前后老照片正是一例。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老照片,能讓了解過去的人重拾情感,也能讓年輕人在今昔對比中領悟歷史的力量。
廈門地方史專家龔潔:
在鼓浪嶼文化和歷史的研究中,對海外資料的搜集是相當有必要的,這可以作為對鼓浪嶼研究強有力的輔助。比如,在海外的鼓浪嶼華僑后代所提供的資料或者文物等,就對鼓浪嶼的研究起了很好的完善作用;而國外發現的資料,更是可以從外國人的視角來看鼓浪嶼,更多層次、更多角度地梳理、明確鼓浪嶼在世界近代史版圖中的意義。
廈門二中校友會副秘書長白毅:
以“世界”這個維度看待鼓浪嶼確實是必要的。鼓浪嶼面積雖小,但當年中西交融積淀下來的能量卻極大,這里的人胸懷“世界”,開枝散葉,落腳在全球多個地方。所以這幾年我們舉辦的多場校友音樂會,都圍繞著“音樂,讓鼓浪嶼人回家”這個主題,很多遠在異國他鄉的鼓浪嶼人都專程趕回來,有些甚至帶著流淌著琴島血脈的子孫登臺獻藝,讓人十分感動。
【名片】
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
由廈門市社科聯、廈門市社科院與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合作創辦,2014年7月2日正式成立。
研究中心著力于四方面工作:一是收編國內外可匯集到的鼓浪嶼相關資料,建設鼓浪嶼文獻中心;二是搭建鼓浪嶼研究的國際網絡,吸引更多海外學者;三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開展真正具有學術價值的專題研究,比如出版鼓浪嶼研究期刊,規劃高品質的鼓浪嶼研究叢書;最后還將建立鼓浪嶼自身的資源網,整合全球與鼓浪嶼有關的人物信息。
目前正在籌備出版第五期的學術期刊《鼓浪嶼研究》,正是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各項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這套學術期刊追求國際性,置于國際化視野下挖掘、整理了大量鼓浪嶼的歷史文獻資料;強調學術性,刊文選題及體例多嚴格以學術論文的形式,追求嚴謹的學術考證;還具有包容性,資料無分中外,視角盡可多樣,刊文的研究者更是各盡其才,有地方文史專家之長,又有海外學者之廣;既有資深學者的深厚,也有青年學者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