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廈門地鐵3號線過海段海底洞內盾構機棄殼解體拆除順利完成,1.4萬多個零部件運出海面,創造了國內首個“海底洞內盾構機棄殼解體”的新紀錄。記者陳理杰 攝
海西晨報訊 (記者 雷妤) 這一個月來,在五緣灣附近看似平靜的海面下,一場浩大的“解體”工程在悄悄地進行著。
一臺總長107米、重約800噸的地鐵盾構機完成使命,被拆除成1.4萬多個零部件運出海面。而在海平面下60米處,盾構機外殼做出了“犧牲”,被永遠密封在海底,成為地鐵3號線的組成部分。
經過30天的奮戰,8月20日7時18分,最后一塊刀盤被一分為二,意味著海底洞內盾構機棄殼解體拆除順利完成,同時創造了國內首個“海底洞內盾構機棄殼解體”的新紀錄。
盾構機為何要在海底拆分?又將如何運出海面?這過程中又有哪些難點?帶著這些疑問,晨報記者前往施工現場進行探秘。
盾構機為何要拆解?開工沒有回頭路
眾所周知,盾構機是地鐵施工的好幫手。為何此次要將其在海底分解運出?這得從地鐵3號線五緣灣站—劉五店站區間的地理環境說起。
地鐵3號線五緣灣站———劉五店站區間全長約4.9km,是廈門本島至翔安區的過海通道。因地質原因,過海段采用兩種不同的施工方法:泥水盾構法、礦山法。換句話說,劉五店到五緣灣方向的1.2公里,地質較軟,采用盾構機掘進;五緣灣到劉五店方向的地質較硬,采用礦山法,即人工爆破施工。
去年4月左右,劉五店站一側泥水盾構機從右線始發。經過一年多的掘進,今年7月13日,盾構機到達工法交接點處。
“盾構機要‘讓路’,給礦山法施工提供作業面。”中鐵一局廈門過海通道項目安全質量總監趙保軍介紹,由于盾構機只能前進不能后退,所以必須要進行拆解。
龐大盾構機如何拆解?分成1.4萬個零件運出
“海底洞內盾構機棄殼解體”位于海平面下60米處,由于后續礦山法施工工期緊張,留給施工方的作業工期僅為一個月。在這一個月里,施工方要完成刀盤直徑7.02米、總長107米、重約800噸的盾構機和后配套安全拆除。
趙保軍介紹,拆除先從盾尾開始,由后往前一直到盾頭、刀盤。先后拆除泥漿管、后配套、管片拼裝機、H架、物料倉、人倉、碎石機、刀盤、主軸承等。施工作業分為三組,24小時不停歇拆解施工。
“僅刀片就分成了13塊,12塊先運出來。”經粗略計算,盾構機共被分為1.4萬多個零部件,被密封裝箱后,用電瓶車運到洞口,再一塊塊吊裝出隧洞。
昨日,晨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拆解過程已全部完成,僅剩最后的收尾工程。
拆解過程中,盾構機的“心臟”———盾體最為關鍵。大部分零部件都可再利用、再組裝,施工人員需十分小心地進行拆解。然而,盾構機的主要核心被“掏空”后,它的盾體由于較難運出,只能深埋在海底。
“我們會用混凝土把它‘包’起來。”趙保軍說,盾體密封在海底,未來不會對地鐵3號線運營產生影響。
拆解過程有多難?最怕隧道涌水涌沙
在海底施工作業比在陸地多了一些風險。趙保軍說,施工中,可能存在密封失效、開挖面失穩、有限空間有火作業等風險。
“密封失效可能會產生涌水涌沙,這是最危險的。”對此,施工方采用了專業設計,采用封堵鋼板、封堵管片與盾殼間隙、盾殼微膨脹水泥封堵等方法。不僅如此,洞內的拆除還涉及到大量的切割作業,需要用進排風雙風筒進行排煙。
記者獲悉,盾構機拆解運出后,將把作業面移交給另一邊的施工方,交接工法處往五緣灣方向將同時采用礦山法施工。按計劃,地鐵3號線五緣灣站—劉五店站區間左線的泥水盾構機爭取在11月底前到達交界處,同樣也要進行拆解運出。
據了解,地鐵3號線全線26座車站,截至目前,已完成1個車站主體施工,有22個車站開展圍護、土石方和主體結構施工,有15個區間開展圍護和主體結構施工,區間掘進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