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短板 提升市民綠色獲得感 家住團結大廈附近的居民老許最近欣喜地發現,家門口多了一處小公園,在原來公共綠地的基礎上,市政園林部門增加了一些市政休閑設施,“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散步休閑了,不必跑到白鷺洲公園了。”老許說。 老許家門口的變化,正是廈門市政園林調整結構、補齊短板,對廈門各類公共綠地梳理調整用途功能的具體展現。 2018年,廈門涉及城鄉民生基礎設施補短板(園林綠化及綠道)項目共54個,所有項目均達到考核要求,尤其在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林蔭路建設、古樹名木后備資源普查掛牌等補短板項目上更下功夫。 市政設施領域,更加強調城市道路建設,要求完好率超過95%,注重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增加了城市地下管線和綜合管廊的建設管理; 節能減排領域,增加了林蔭路的推廣率指標,更加注重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明確要求城市中綠色節能建筑的比例; 生態環境領域,增加了城市生態空間保護、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城市濕地資源保護、山體生態修復、廢棄地生態修復、城市水體修復等考核指標。 事實上,近年來,廈門的綠量、綠意仍在穩步提升,為民惠民的園林綠化舉措不斷推出,在廈門市政園林工人的匠心呵護下,“高標準生態花園城市”的大目標清晰可見。 近五年來,廈門累計新增綠地面積4100多公頃,建成區綠地率從37.34%提高到40.9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1.47平方米提升至14.09平方米,綠色、環保的核心理念凸顯。 行業管理不斷創新 體制機制日益健全 城市承載力和宜居度持續提升的背后,是廈門近年來在市政行業管理領域的不斷創新,以及體制機制的日益健全。 2017年,廈門市在園林綠化施工企業監管方面大膽先行先試,率先建立園林綠化施工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從工程質量管理、安全生產管理、文明施工管理、市場行為管理四大領域綜合評定企業的良好行為和不良行為,對全市500多家園林企業實施信用評價,評出信用等級,推進市政園林領域的專業化發展; 2018年8月1日,廈門出臺園林綠化條例,首設“綠線和永久保護綠地”的規定,并明確在綠化規劃指標中,建成區綠地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等指標高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從頂層設計上為廈門園林綠化的長遠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 改革城市道路綠地養護考評辦法,委托第三方對全市主次干道300條道路的綠化進行考評,以專業化考評促進綠化養護精細化管理再上新臺階; 出臺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建立分類直運模式,引入“互聯網+”技術,建成全省首個餐廚垃圾信息化管理平臺,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建設有序推進。 從上世紀70年代的“圍港成湖”,到上世紀90年代的筼筜湖污水治理和白鷺洲“夢之島”建設直至2003年后的園博苑、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保護,追求“品質之美”的城市慣性,讓廈門的園林風景標準不斷提升,素養和標準不斷提高,在謀求“高素質、高標準”的發展之路上,園林之城廈門正迎來新的發展良機。 |
相關閱讀:
- [ 01-22]廈門翔安:積極融入勇挑重擔 攻堅克難續寫忠誠
- [ 01-22]廈門造血干細胞捐獻累計75例
- [ 01-22]廈門:勇當改革開放開拓者實干家
- [ 01-22]廈門“e政務”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
- [ 01-22]廈門發布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