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海峽導報12月17日報道(記者 呂寒偉/文 吳曉平/圖)
自從汽車進入爆炸式增長期,我們回家的路變得越來越窄。
美國電影《條條大路通我家》里,一個12歲的小女孩兒,渴望著每天的回家之路,都是通暢的、安全的。
這也是每個廈門市民的渴望。于是,一條條高架橋、一座座立交橋,在小小的廈門島內(nèi)架設起來,為的就是這個簡單而又奢侈的夢想。
廈門大小橋梁60座
廈門建設高架橋和立交橋的歷史,前后加起來有21年。
在一位交警看來,看待這些立交橋,不是橋的體積有多大、占地有多大、規(guī)模有多大,而是它們是否能恰到好處地讓市民有一條幸福的回家之路。
文園路、石鼓山、SM嘉禾路口、呂厝路口、華榮路口、東渡濱北路口……這些路口在不同的時間出現(xiàn)同樣的特征:堵車。但最后,在高架橋和立交橋的作用之下,堵車情況被一一化解。
21年過去,廈門大大小小的橋梁,包括跨海大橋和高架橋、立交橋等,約有60座,而其中高架橋和立交橋,島內(nèi)就有30多座。
最早也是最小的高架橋是文園路高架橋,工程于1990年5月動工,1991年2月初竣工,投資300萬元,橋長才130米,但卻緩解了廈門一中舊址和百家村市民出行的交叉關(guān)系。
正是因為這座小小的高架橋,加上紅綠燈的配合,盡管有廈門賓館、青少年宮、百家村居住區(qū)、174醫(yī)院等扎堆集中在一起,但直至今天,這里依然通暢。
隨后的橋,越建越長,越建越寬,越建越復雜,但都是解交通燃眉之急。其中,廈門最長的兩座高架橋——— 成功大道和仙岳路高架,猶如一縱一橫兩個筆劃,外圍包裹著環(huán)島路,構(gòu)造了廈門“田”字形的回家路。
▲疏港路高架
▲成功大道高架
黃金建橋時間6年
廈門對高架橋、立交橋的建設,主要集中在6年的“黃金時間”。
其中僅廈禾路-嘉禾路這條貫通廈門島南北向的大路,就有3座,分別是蓮坂路口高架橋、呂厝路口高架橋、BRT高架橋。
2007年8月,呂厝高架橋通車;僅隔一年,2008年7月,蓮坂富山跨線橋通車。兩座高架橋的建設,都是為了緩解呂厝-蓮坂-火車站的擁堵。根據(jù)測算,呂厝高架橋,至少可以使呂厝路口的通行能力提升30%以上。
作為福建省首座城市高架公路,2006年5月份,疏港路高架橋一期通車,以前東渡經(jīng)常堵車,建成后,從東渡到華昌路口,只需五六分鐘,10分鐘就可以接石鼓山立交跑到廈門大橋。
2008年9月,疏港路二期高架橋正式通車,與此前通車的杏林大橋相連接,為東渡港區(qū)物流的集散提供新的便捷之道,對廈門港區(qū)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整個疏港路高架橋長度達到3.7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高架橋的建設,時間一般為一年左右,通車時間往往選擇在9月份之前。“其實,這主要是為每年的‘九八’服務,在‘九八’前通車,一來展現(xiàn)特區(qū)新形象,二來可以緩解交通壓力。”一位建設者介紹。
高架橋要建多長多大,一直是個爭議焦點。建太長太大,會影響城市景觀;建短建小,則可能起不到效果。比如,蓮坂高架通車以后,車輛一快,造成蓮花路口堵車;呂厝天橋開通,加劇SM路口排隊;仙岳路高架,起初并沒有全程高架,今年不得不重新進行改造;又比如廈禾路BRT高架橋,爭議持續(xù)進行。
▲演武大橋
▲杏林大橋
成功大道密布11座立交
相比之下,能夠?qū)崿F(xiàn)多個方向車流量互不干擾的立交橋,則大受歡迎。
濱北立交雖然小,但卻盤活了湖濱北路與東渡路、湖濱西路的交叉口。實際上,它是疏港路高架的一部分,位于疏港路與湖濱北路交叉口,它解決了三個方向的車流:一是從東渡到湖濱西;二是從東渡到湖濱北;三是從湖濱西到東渡。立交橋中堪稱驚世之作的,是演武大橋。這座世界上離海平面最低的橋,總投資6.8億元。兩年來,它又完成了與成功大道、環(huán)島路的立體交叉接駁。
成功大道沿線分布了最多的立交橋,共11座:機場立交、環(huán)島北路立交橋、湖里大道立交(下穿隧道)、仙岳路立交橋、南山路高架橋、呂嶺路半互通立交橋、蓮前立交、文曾路立交、萬石-鐘鼓山隧道立交和環(huán)島南路立交等。
萬石-鐘鼓山隧道立交,被橋梁行業(yè)人士稱為中國目前 “最完整的地下立交”,考慮到方便市民,它在萬石山隧道和鐘鼓山隧道共有的小小山體內(nèi),鉆出了三條匝道,照顧到廈大、南普陀、輪渡、萬石植物園、成功大道五個方向的車流。
盡管會發(fā)生堵車,但在一位交通工作者看來,成功大道的功過仍然可以用“瑕不掩瑜”來形容。在中國大多數(shù)城市只有城市高速路、缺乏城市快速路的情況下,成功大道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財富。
親歷者
萬石-鐘鼓山隧道現(xiàn)場項目經(jīng)理阮建國
20多米的隧道足足修了兩個月
2005年初進入路橋集團,阮建國遇上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難度堪稱國內(nèi)罕見的萬石-鐘鼓山隧道立交。“對于搞工程的人來說,如果沒有這次機會,也許一輩子都沒碰到。”他說。
今年41歲的阮建國,早前在交通部公路一局廈門工程處,參與過福建省第一條高速路——— 泉廈高速公路的建設,參與過京福高速公路詔武立交的建設。回想幾年前的經(jīng)歷,萬石-鐘鼓山隧道遇上的種種困難,仍然記憶深刻。
“其中有一段20-30米的隧道,我們足足修了兩個月,相當于一天只能前進半米。”阮建國描述,這一地下立交修建在山體里面,其中鐘鼓山是上個世紀的人防工程,有一些地方,在施工之前,已經(jīng)發(fā)生了塌方。
為了在兩條隧道之間挖匝道,“單單方案,就論證了非常多次”。阮建國還走進鐘鼓山隧道的人防洞實地勘查,“里面又黑又潮濕”。阮建國說,鐘鼓山隧道原有施工等級不高,很多地方年久失修,斷裂帶非常多,施工中極容易塌方。
最難的匝道,是從植物園進入、往成功大道機場方向出來,即使是現(xiàn)在開車,都會覺得轉(zhuǎn)彎半徑極小。“當時,這條隧道剛好要從一個塌方的人防洞穿過,我們非常小心,挖一點就要做支護。”他說。
經(jīng)過前后長達4年的建設,2008年6月份,萬石-鐘鼓山隧道全線通車。阮記得,由于施工難度大,承擔其中一個標段的中鐵二局,在這一項目上虧了本。但是有了國內(nèi)最完整洞內(nèi)立交的經(jīng)驗,他們把萬石-鐘鼓山隧道制作成范本,配上《鼓浪嶼之波》的音樂,在國內(nèi)拿下了數(shù)個億的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