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落伍 商業思維不夠 40多歲的王先生在中山路附近上班,每隔幾天會習慣性地去一家老字號吃些點心,但對于這個常去的地方,他真有點又愛又恨的感覺。“和很多餐飲店相比,這家老字號的服務態度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王先生告訴導報記者,這里的服務員脾氣都很大,而且店里面的環境也很不好,老字號還是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人家都用iPad點菜了,他們還在那邊用一根破筆。”市民林小姐也認為,一些老字號在營造用餐體驗上數十年不變,比如在店招和店面裝飾上,都給人破舊的感覺,完全沒有舒適感。 服務跟不上,經營品種也沒有新意,重復、單調,數十年都基本沒有開發新品種。去過幾次后,如果不是要帶著外地朋友去嘗嘗,基本沒有再去的欲望了。“很多老字號的繼承人年歲也大了,雖然注重工藝的傳承,但在商業思維的確很少花心思。”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比如,在網絡宣傳上,雖然有不少這些老字號的描述和介紹,但這些信息幾乎都是熱心網友主動發布的,幾乎沒有店家主動出擊。 而像鼓浪嶼上一些近幾年興起的品牌,就很善于利用網絡的宣傳效應,通過各種故事或者店里的貓啊狗啊,營造看點,極力將自己塑造成鼓浪嶼氣質的化身,風頭很快就蓋過了土生土長數十年的老字號。 傳承不足 創新又不成功 鮮甜的蝦面是許多廈門市民的一大喜好,廈門知名文史專家龔潔也是如此。“傳統的做法,流程是很精細的。”龔潔介紹,像蝦一定要用狗蝦,先摘下頭,剁碎,和著骨頭熬湯,再加些細碎的豬油渣,簡直棒極了。 但現在不少店里的蝦面已經沒有這么精細了,蝦不再嚴格用狗蝦,而是隨便的蝦,湯也不細心熬了,并盡量精簡掉一些工藝。“有些功夫是少不得的,少了就沒有那個味了。”龔潔表示,工藝傳承不到位,品質下滑就帶來惡性循環,導致顧客不斷萎縮。 在傳承的同時,不少老字號的繼承人還花了不少心思,準備在創新上開拓局面。比如大受游客歡迎的餡餅。 傳統餡餅內的餡,一般只有綠豆、荷蘭豆,或者水晶餅。現在有些企業為了追求口味的變化,鳳梨、楊桃、水蜜桃等都塞進去。 但這樣一來,餡餅的保質期大大縮短,有些游客帶回去后,變質變味了,所以對餡餅產生了誤解。 而有些品牌為了讓餡餅保存長久一些,將7天的保質期延長到15天,將餅改造得硬硬的,傳統餡餅那種松軟的口感被破壞掉了。“這些應該都算是不成功的創新。”龔潔表示,又要新鮮、又要保質,還得口味好,這的確不容易。其實,對于老字號來說,創新的確是一個難題,對老字號的繼承人也是一種考驗。 專家說法 老字號切忌啃老本 在上海知識產權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復旦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袁真富看來,造成老字號自身缺陷或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是創新的動力不足。一些老字號幾十年一成不變,無法適應現代消費群體的需求,最終只能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其次是營銷手段單薄。袁真富表示,老字號別以為自身是一塊金字招牌就一直啃老本。這種優越感和自以為是很容易導致營銷戰略上的輕浮。只有把姿態放低,積極變革才能有所發展。比如包裝上要敢于“以新易舊”,讓新穎多彩的包裝取代老舊的產品款式,只有大膽改變營銷策略,才能贏回顧客,才能把傳統積淀傳遞給新興的市場。 袁真富并表示,傳統的行業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一些老字號“舊貌煥發新顏”的可能。由于很多老字號有國企背景或國資色彩,所以很難給一些有理想和頭腦的年輕人機會,而一直由那些“老人”掌舵老字號,看似穩妥老到,實際上很難有所改變。 市民聲音 有些老字號也該“換換裝”了 市民陳小姐也曾帶著外地朋友到一家廈門知名老字號吃特色小吃,但整個過程讓她有些尷尬。 陳小姐說,這家老字號有點“不修邊幅”,店內黑乎乎、油膩膩,讓習慣于窗明幾凈的她有些不太舒服。店里的服務員也是大媽級別,講話呼來喝去,根本沒有一些基本的禮儀。 陳小姐認為,所謂“老”,并不代表“破、臟、土”,所以還是得花心思換換裝了。 |
相關閱讀:
- [ 04-02]要“抱團取暖”,更要“以攻為守”
- [ 04-02]山寨沖擊廈門老字號很受傷 “李鬼”橫行敗壞形象
- [ 04-02]廈門老字號要“抱團取暖” 更要“以攻為守”
- [ 04-01]廈門老字號要“抱團取暖” 籌備成立老字號協會
- [ 02-04]廣州老字號酒家改超市引顧客不滿 因旺場不旺市
- [ 01-24]探訪蘇州傳統年糕老字號 十三道工序日產5萬多塊
- [ 01-21]廈門老字號期待“涅槃重生”
- [ 01-13]廈門市民盟組織座談會 老字號如何傳承發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