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張順和/文 梁張磊/圖) 正和的六味地黃丸、懷德居的兒童驚風散、慶蘭的餡餅、留春閣的燕窩、同英布店的綢緞…… 這些曾經在廈門市場有口皆碑的老字號,相信已經很少人知道了。近日,廈門知名文史專家洪卜仁向導報記者講述了有關這些老字號的塵封歷史。至于能否讓這些老字號在市場重現光彩,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搜尋史料 30多個老字號已消失 80多歲高齡的洪卜仁,對曾經活躍的老字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經過一番整理后,那些塵封的廈門老字號,在他的腦中鮮活起來。 “正和配制的六味地黃丸相當有名氣,曾經遠銷東南亞一帶。”洪卜仁感嘆,不過,這家有300多年歷史的廈門制藥老字號,經過建國初的公私合營后,品牌就逐漸失傳了。 懷德居是另一家制藥名號,其配制的小孩服用驚風散,幾乎是父母的最佳幫手,而暈船藥,則是乘船出海的廈門市民的必備品之一。“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商業文化,其中亮點就是具有各地特色的老字號,改變了千市一貌的局面。”洪卜仁告訴導報記者,目前他正在撰寫一部《閩商發展史》,其中,老字號是其關注的重點群體之一。 根據洪卜仁的初步統計,那些已經在市面消失但有較為詳細資料可整理的廈門老字號,目前他掌握了30多家。 誠信營銷 老字號的經驗可借鑒 “質量好,對待顧客有誠信。”洪卜仁解釋說,一家老字號之所以能在市場上贏得口碑,是因有一些獨到之處,很值得如今的商家借鑒。 他舉例說,燕窩、人參一類的滋補品,好劣難辨,但留春閣店內的貨,不同級別、不同價格分得很清楚,讓不懂行的顧客很放心;同英綢緞店提供衣服定制時,幫著顧客節省布料,一套衣服若只需兩丈六,就絕不會賣三丈。 在服務態度和抓商機上,老字號也很有一套。比如,經理不是蹺腳喝茶,而都是站在店面觀察,揣摩客戶心理,如果看到店員連續錯過3位顧客的生意,他的飯碗就可能保不住了。 重煥光彩適應新市場不易 這些流失的老字號,能否重新傳承,讓它們重新煥發光彩?“真正要恢復很難。”洪卜仁坦言,現在經營環境不一樣、口味不一樣、顧客人群不一樣,老字號要重新在市場站穩腳跟不容易。 一個讓不少老字號傳承人兩難的選擇是,如果不按古法,祖宗創立的牌子要砸,而如果按照原有的手藝,又不符合市場運作。 像“慶蘭”的后代,幾年前從新西蘭回來,希望能恢復祖業。但經過幾個月的嘗試后,他們還是放棄了。“成本太高,價格顧客接受不了。”洪卜仁解釋,比如綠豆的選擇,先把壞的挑掉,再用120目(孔)的篩子過濾,不夠細的淘汰,然后泡在水中,浮在水面的也要去掉。而做餡皮的原料,也要用手揉上七八遍。“如果可能,有條件的可以盡量先恢復。”洪卜仁認為,老字號要適應新市場不容易,但又不能讓它輕易流失,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 知名品牌營銷公司人士:老字號未“老”先衰 本報近日推出廈門老字號系列報道,得到不少讀者的關注和探討。如何讓曾經風華的老字號重新煥發光彩?不少熱心市民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老字號品牌衰弱的根源并不在于‘老’,而在于未‘老’先衰,缺乏創新機制。”國內知名品牌營銷公司——采納品牌營銷顧問機構廈門分公司總經理曾偉濱認為,從全球品牌發展史來看,這些老字號還不算真的老。像LV有160年歷史,愛馬仕177年,可口可樂也有128年。 “產品創新,并不僅基于產品工藝等的創新,而更要看重市場層次的創新。”曾偉濱解釋,比如,廈門文化本身帶有一點小清新、小文藝的姿態,那么做餡餅的老字號,是否可以針對性地推出文藝青年面包或者帶有城市標簽的產品呢? 目前,廈門老字號大多數扎根廈門或者說福建市場。“廈門老字號在戰略上要‘廈門化’,但戰術上應該‘去廈門化’。”曾偉濱認為。互聯網經濟一個很典型的特點是將不存在區域性的市場品牌,因此廈門老字號必須走出去,將“廈門老字號”向“中華老字號”轉變。 “如果廈門的老字號有需要,我們愿意提供免費營銷診斷。”曾偉濱表示,他們的專家團隊可以為3到5家的廈門老字號企業,從品牌、產品、渠道等多個方面,進行升級與重塑。 |
相關閱讀:
- [ 04-08]老字號“致青春”,不只靠“懷舊風”
- [ 04-03]三大“常見病”令老字號步履艱難 經營者自身存缺陷
- [ 04-02]要“抱團取暖”,更要“以攻為守”
- [ 04-02]山寨沖擊廈門老字號很受傷 “李鬼”橫行敗壞形象
- [ 04-02]廈門老字號要“抱團取暖” 更要“以攻為守”
- [ 02-04]廣州老字號酒家改超市引顧客不滿 因旺場不旺市
- [ 01-24]探訪蘇州傳統年糕老字號 十三道工序日產5萬多塊
- [ 01-21]廈門老字號期待“涅槃重生”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